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将于8月31日开幕,东莞赛区将承办13项赛事。东莞作为“国家篮球城”,与篮球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即日起,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联合南方+客户端策划联合推出“东莞篮球精神”系列人物报道。通过报道东莞篮球界具有代表性的篮球人物或群体,通过他们的人物故事讲述东莞的篮球文化。 ,让人们感受到东莞篮球的精神魅力。
▲点击上方观看视频
东莞的篮球氛围如何?方伟民这样描述这样的画面:在20世纪60、70年代,一场民间篮球比赛可以吸引周围开着大卡车的人观看。整个露天篮球场挤满了人,甚至有人爬树、上屋顶……只是为了寻找最佳的看球位置。
方为民曾任教师、校长,曾任东莞市体育局副局长。他几乎一生都与篮球有关。年近70的他,继续用仅存的热情。现任广东省篮球协会副主席、东莞市篮球协会名誉主席。方伟民坦言,自己四五岁就开始打篮球了。 “那时候我们没有其他娱乐活动,每个村子的孩子都喜欢打篮球。”
可以说,篮球已经成为那一代学生记忆的一部分。方伟民回忆,他们读书时,一到放学时间,各村的篮球场就开始被学生“占领”。为了多打一场比赛,他还找来电线、灯泡在村场安装照明设备,成为厚街镇第一个“灯光篮球场”。
对于即将到来的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,方伟民认为,所有东莞球迷都在期待世界杯的到来。世界顶尖选手齐聚东莞竞技。东莞球迷可以看到他们高水平的表现,相信能够提高东莞的篮球水平。
举办“草根CBA”为东莞打篮球基础
如果没有2003年首届东莞各镇街参加的东莞篮球联赛,今天的东莞还会有全国篮球的“旋风”吗?我们不知道。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,这场被视为东莞“草根CBA”的民间联赛,对东莞民间篮球影响深远。
方伟民回忆,当时东莞宏远队已经引领了一股篮球旋风,而东莞本身就有良好的篮球基础。原东莞市体育局(原东莞市体育委员会)于2003年开始举办东莞市篮球锦标赛。
“我们当时迈出了很大的一步,要求所有城镇、街道都参加第一届会议。”方伟民说,一开始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。一些乡镇和街道因缺乏资金和优质选手而拒绝参加。不过,经过方伟民等人的动员,各乡镇街道终于被允许派出队伍参加。
从那时起,这个私人联赛就再也没有暂停过。
“第一届所有乡镇街道都参加了,所以这次比赛在全市影响比较大,引起了各乡镇街道的关注。”方伟民回忆,比赛一开始举办时,运动员的水平不是很高,运动员对篮球的理解也不是很高。不过,东莞人对篮球的热情是有目共睹的。
2015年是东莞篮球联赛发展的分水岭。根据各队的建议,市篮协实行运动员注册,对所有业余运动员进行注册和管理。 18岁以上的球员需要在东莞缴纳三年的社保,而18岁以下的球员则不需要社保。鼓励高中培养球员,鼓励挖掘人才。管理裁判队伍,成立裁判委员会,举办学习班,提高裁判水平。
参加东莞城市联赛,各镇街都十分重视球员的培养,其培养路径大致可分为两种:一是引进优秀球员,二是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在城市联赛中,举办镇联赛和街道联赛,方伟民说,几乎每个镇都有自己的联赛。从年初到年底,全年的比赛数不胜数。这个东莞培养了很多草根篮球人才。
集结小镇“球王”,打造无敌球队
为了保持参赛队伍的积极性,方伟民每年都会走访各个乡镇街道,了解各队对规则、打法的意见。
在他看来,“公众是否喜欢看”是办好篮球比赛的基本标准。 “有人反映,有些球队之间实力差距巨大,战斗没有悬念和激烈程度,这样的比赛没有意思。”方伟民表示,为了让比赛更加精彩,明年篮协将修改比赛规则,打得接近水平。
打好群众基础、请好教练、引进好运动员……就这样,举办联赛已经成为东莞的传统。
浓厚的篮球氛围和广泛的篮球基础,使东莞民间篮球蓬勃发展。
2015年,广东举办了首届全省篮球联赛,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。这是“草根篮球王”们的大舞台。广东篮球联赛将民间比赛统一起来,组织成大型地区联赛。
至于东莞队应该派谁出战,当时分为两组:一组认为当年的冠军球队大浪可以直接代表东莞出战,另一组则认为实力最强的球队可以直接代表东莞出战。来自各个城镇和街道球队的球员应该聚集在一起,组成一支“全明星队”。
方为民是后者的坚定支持者。
“虽然有点困难,但最终我们还是排除万难,把各个城镇的‘球王’聚集在一起,合并成了一支球队。”他说。
这支东莞队有多强?自2015年举办首届广东篮球联赛以来,东莞队连续四年获得省冠军,历年首年季后赛只输过一场比赛。
“让各个城镇的‘球王’组队,另一方面,也能让这些草根球员在高手云集的队伍中,快速提升自己的水平。”方伟民说道。
发展三人篮球,给基层更多发挥空间
近年来,东莞流行三人篮球赛。
2018年亚运会,中国男女三人篮球队双双夺得金牌。代表国家队参赛的男队有东莞选手黄文伟、肖海亮、曾炳强。他们都是代表东莞队参加广东篮球联赛的球员。
通过举办三人篮球赛,是东莞篮球给草根篮球更多发挥空间的成功探索。
在方伟民看来,三人篮球具有街头篮球的属性。不需要太多的参赛人数,比赛也比较容易进行。因此,从基层培养人才相对容易。 “三人篮球强调配合,考验体力,对抗强度高,所以也能展示和提高个人能力。”
为了从“草根”球员中培养和发现更多优秀人才,东莞篮协每年都会拨出部分资金,鼓励三人篮球运动的发展。
“我们鼓励群众组织自己的三人篮球比赛,让他们组成自己的球队去比赛,在比赛中积累积分,然后在年底给他们奖金。”方伟民说道。
晚上,东莞各地的露天球场、社区球场聚集了很多打球的年轻人。
这样的场景让方伟民认为群众需要更多的竞争机会。 “篮球就是体现竞争水平,有竞争就会有进步。”如果能够给予获胜队伍奖牌和经济奖励,将会调动更多的人类积极性。
“我们已经无法控制报名人数,团队数量也增加了很多。”尽管资金在“烧”,但方伟民表示,篮协继续鼓励这些赛事发展和培养更多的篮球人才。
更加完善的人才梯队为东莞篮球创造良性循环
如今的东莞篮球已经形成了以宏源男篮、新同盛女篮为代表的职业篮球与以市级联赛、三人篮球为代表的民间篮球相互促进的局面。
在方伟民看来,东莞的篮球群众基础造就了一支职业篮球队,而当职业篮球队建立了一定的影响力后,就吸引了更多的篮球爱好者,从而推动了业余篮球的发展。
这就是方为民常说的“良性循环”。他认为,一个地区的体育运动只有进入良性循环,才能实现快速发展。除了职业篮球和业余篮球的互补发展外,新鲜血液的培养也是良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2017年,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提出发展“小篮球”,东莞这座国家篮球城市迅速组织了8-10岁年龄段的篮球比赛。
“小篮球推出后,除了幼儿园,几乎各个年龄段都有篮球比赛。”方伟民表示,希望通过一级比赛,形成东莞篮球人才梯队。现在他们还准备推出幼儿园篮球联赛。 。
这也让他非常认同“小篮球”的发展。他说:“小时候,我们的手小,球大,很容易受伤。所以我们从小就让孩子们使用合适的球和篮球圈,帮助他们接受专业训练。”
对于人才培养,从事体育工作多年的方伟民有着自己的看法。他认为,从长远来看,好的篮球人才不应该由体校培养。未来的体系一定是从学校到专业团队、从学校到人才。
方伟民认为,打篮球的人应该上好文化课。 “打篮球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一些基本的文化基础。”
他还为这些孩子的未来着想:“很多有天赋的人在小学成绩很好,却选择了读书,这可能会流失一些天赋。我们应该为这些在小学成绩好的孩子创造机会,让他们既能读书,又能读书。”以及一个可以接受专业培训的环境。”
【策划】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
【协调员】金彦明、龚明阳
【撰稿】薛平、龚明阳
【摄影】龚明阳
【摄影】龚明阳
【编辑】李玲玉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xpml120.com/html/tiyuwenda/9649.html